TimLi Logo

投放數位廣告該選哪個媒體?廣告預算怎麼抓?

Table of Contents

前言

在投放數位廣告之前,到底該怎麼下預算?對於老闆、業主、行銷人員一直都是一個大哉問,因此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想根據我過往的經驗,透過簡單的「數字」與成本的概念,來判斷我們到底該如何抓廣告預算。

依據產業類別,挑選廣告媒體

市場上能夠投放廣告的媒體那麼多?主流的投放媒體包括Google、Facebook、Instagram、Line、Dcard等,我到底該如何選擇呢?

Google Ads

廣告版位介紹:多媒體、關鍵字、購物、PMax、YouTube

強項在關鍵字與購物廣告,當消費者到Google上搜尋特定產品或服務時,也代表消費者有明確的消費意圖,這時透過關鍵字或購物廣告的曝光,便有更高機率促成消費者進行轉單。

Google廣告版位介紹 Google廣告版位介紹 廣告預算

Facebook, Instagram Ads

廣告版位介紹:以圖片、影片等「視覺」圖像為主,在限時動態、貼文推播廣告內容給你的潛在TA。

Facebook廣告版位介紹 Facebook廣告版位介紹 Facebook廣告版位介紹

Line Ads

版位與特色說明:在聊天室上方或內部文章的版位曝光你的廣告,因Line Ads近幾年才建好廣告系統,轉單成效不比Google、Facebook,但成本相對低,再過幾年等官方累積更多data之後,成效應會有更顯著的表現。

Line廣告版位介紹 Line廣告版位介紹

Dcard Ads

版位與特色說明:Dcard也是近幾年才建好廣告系統,成效自然不會太優秀,但特點在於Dcard擁有許多的年輕受眾,且成本也相對低廉,對於品牌想要擴展年輕受眾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Dcard廣告版位介紹 Dcard廣告版位介紹

小結

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我會建議依據「產業類別」來挑選投放的媒體,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商業模式是以販賣「產品」為主,那我會建議先以Facebook、Instagram作為優先選擇,因為它是把「圖像、影片」以「主動」的方式,推播給消費者看到你的產品,比起文字內容,圖像對於消費者第一印象的影響,勢必能產生較大的影響。

但如果你的商業模式是以「服務」為主,那我會建議可以先以Google作為優先的投放媒體,因為消費者對特定服務產生需求的時候,通常都會先到Google上先搜尋相關的內容,這時透過「關鍵字廣告」便能直接把你的服務內容推送到消費者的眼前。

釐清你的廣告目標

開始投放廣告的第一步,廣告系統一定會問你「你的廣告目標為何?

了解投廣告的目標非常重要,因為不同的廣告目標帶來的成效或是所花費的成本,差異很大。如果你的目標為了提升官網的訂單量,但你下了「流量」的廣告目標,你會發現,咦?下廣告後,我的網站好像有變更多人來逛了,但訂單量卻好像沒什麼提升?因為我們的目標設定錯了!

基本上,系統上針對不同的廣告目標都說明得蠻清楚的,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設定。但如果你不確定該如何選擇的話,「曝光」、「流量」、「轉換」,會是電商業界最常用的三種指標。

曝光:廣告系統會協助你盡可能地花費越少的預算,讓越多人看到你的品牌或產品,通常成本最低但也最難評估成效,因為廣告系統的計算方式是,只要消費者的螢幕有出現你的品牌資訊就算一次曝光,但實際上消費者有沒看到這則廣告?就不是這個廣告目標負責的範圍。

流量:廣告系統會依據演算法幫你找出「最有可能點擊網址連結」的那群人,至於這群人進入你的網站會不會逛?還是進去網站後沒做什麼就離開網站?都不是這個廣告目標負責的事情。

轉換:根據演算法替你把廣告投放給「最有可能買單」的那群客人,轉單成效最好成本但成本也會最高。

Google廣告目標
Google廣告目標
FB廣告目標
FB廣告目標

花點小錢測試吧!找出你的廣告平均成本

正式下廣告預算之前,需要有些數字的概念,我們必須先知道每達到1次你所設定的廣告目標(不論曝光、流量、轉換),你要付給廣告系統多少成本(廣告預算),而這就是所謂CPM、CPC、CPA的概念。

CPM (Cost Per Thousand Impressions)千次曝光成本:CPM $100,代表每讓1000人看到你的品牌內容,你需要花費100元的廣告預算。

CPC (Cost Per Click) 每次點擊成本:CPC $5,代表每讓1個人點擊連結進入你的網站,你需要花費5元的預算。

CPA (Cost Per Action) 每次行動成本:CPA $200,代表每讓1個人點擊進入你的網站,且完成購買轉單,你需要花費200元。

因此,我會建議你可以先花300-500的每日預算,準備好素材&文案先投放廣告,讓廣告系統跑大概5-7天,目的是為了測試並找出CPM、CPC、CPA的「成本基準值」,作為你後續抓廣告預算的基礎。

<注意>廣告系統有所謂的歸因模式,通常是點擊後7天或瀏覽後1天,也就是說,當消費者在點擊你的廣告的7天內或者是看過你的廣告的1天內完成下單,都會被系統算入廣告成效裡頭。

依據成本,來決定你的廣告預算

當我們取得成本基準值時,我們便可以知道,你的產品或服務,每達到一次你所設定的廣告目標,通常需要花多少錢?

假設你網站的平均客單價是1,500元、轉換率1%、CPC 5元,表示你花10,000元的來投廣告可以為你的網站帶進2,000 (10000/5)個流量,2,000再乘上1,500的平均客單價再乘上1%的轉換率 = 30,000元(電商基本公式)。代表我們花了10,000元的廣告預算可以為我們帶來30,000元的營收。

表面上投資報酬率3倍看起來還不錯,但除了廣告成本,企業在營運上還會有固定成本、人力成本等等各式各樣的成本考量,如果光是廣告成本就佔了營收的1/3 (10,000/30,000),再扣掉其他營運成本之後,可能毛利就剩不了多少,那我們這時就必須審慎思考,是否有投資這筆廣告的必要?

但假如你的平均客單價是1,800元、轉換率1.5%、CPC 5元,同樣是花費10,000元的廣告預算,卻可以為我們帶來10000/2000*1800*0.015 = 54,000元的營收,這樣的投資報酬率如果符合你的營運成本,那你可以考慮撥一筆預算給廣告,畢竟廣告比起SEO可以很更快速地讓更多潛在TA看到你的產品或服務,在有行銷預算的情況下,可以依據我上述的提供的方法做一個簡單的試算,當你心中有上述的數字概念,在抓預算的時候就不會太茫然了!

算出來的投資報酬率好像不太合理,怎麼辦?

如果打定主意就是要投廣告,但經過上述方法試算之後,發現投資報酬好像不符合預期時,以下提供幾個可以優化的方向:

我們把電商的基本公式拆開,廣告預算/CPC(流量)*平均客單價轉換率,在廣告預算固定的情況下,只要我們優化其中的任一指標,都有機會能夠提升最後的總營收:

(1) 降低廣告成本:你可以試著調整文案、素材、受眾設定等方式,都有機會把廣告成本 (CPM、CPC、CPA)降得更低,或是你可以聘請專業的數位行銷人員、找廣告代理商或是與我聊聊,也是一個做法!

(2) 提高平均客單價轉換率:如果你前述的方式都做了,廣告成本的也大概穩定了,那你這時就應該回頭思考營運方面的問題來提高你的平均客單價或轉換率,但因爲這部分可能會牽涉到產品本身的特性、網站購物體驗、財務結構、營運成本等問題,不在此篇的討論範圍,就不多贅述。

 

結語

做個小總結,

(1) 先依據你的產業、產品、服務找一個相對適合的廣告平台

(2) 花點小錢,找出廣告的成本基準值

(3) 根據預算成本(CPA、CPC、CPM)與電商基本公式(流量*客單價*轉換率),試算廣告的投資報酬率是否符合成本結構

如果沒問題,那就抓點預算投個廣告試試看吧!

小提醒:以上的方法僅為簡單的試算,實務上廣告的成本會因為產業、檔期、網站體驗、產品本身等各式各樣的變數有所變動,如果對於試算的結果不太確定,也歡迎與我聯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ookieless future
數位行銷
Tim Li

迎接Cookieless時代的數位廣告策略:1st & 3rd Party Data

即將進入Cookieless時代,讓我們行銷人不得不面對日益嚴格的隱私保護法規,這對數位廣告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以歐盟的GDPR為例,這一法規要求企業確保數據使用的透明度和可控性,限制了以Cookie為基礎的廣告追蹤方式,勢必會大大降低的廣告的效率以及成效。

閱讀更多 »
programmatic buying
數位廣告
Tim Li

Programmatic buying vs. Walled Garden,有什麼不一樣?

在此篇文章,我將介紹DV360 (Display & Video 360)和TTD等programmatic buying平台的特點和作用,並分析Meta Ads和Line Ads這些walled garden的特點和使用範疇。此外,本文還將比較programmatic buying和walled garden的差異,包括控制權、數據開放性和廣告曝光策略,並探討它們的優缺點對比。最後,我們將探討數位廣告產業中的programmatic buying和walled garden的未來發展趨勢與挑戰。

閱讀更多 »
行銷工作求職術:我要如何選擇行銷代理商(agency)或品牌行銷?
行銷經驗分享
Tim Li

行銷工作求職術:我該如何選擇行銷代理商 (agency)或品牌行銷 (brand)?

此篇文章討論了選擇行銷代理商 (marketing agency)或品牌行銷人員(brand marketing)對職業發展和專業成長的影響。代理商工作可以提供廣泛的行銷經驗和知識,接觸不同品牌和產業的挑戰。而品牌行銷人員則更專注於品牌定位、策略規劃和資源協調,參與品牌的成長和發展。在認真發展職業的前提下,選擇哪個方向取決於個人的目標、興趣和職業價值觀。

閱讀更多 »